获良机重返宫廷
在唐朝,世家大族在社会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和威望,其中“五姓七望”最为尊贵。“五姓”指崔、卢、李、郑、王,“七望”则指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荥阳郑氏以及太原王氏,王皇后就出身于太原王氏。老天给了王皇后十全十美的出身和相貌,却没有给她十全十美的婚姻,从晋王妃到皇后,她从没有真正得到过李治的感情,与李治结婚多年,也没能生下一儿半女。
这一时期,李治最喜欢的人是萧淑妃。萧淑妃出身于南方贵族兰陵萧氏,与李治感情很好,育有一儿二女,宠贯后宫。由于出身高又长期得宠,王皇后与萧淑妃的矛盾由来已久。李治当上皇帝后,册封萧淑妃的儿子李素节为掌管长安及周边地区的雍王,打破了历来只有嫡出才能封为雍王的惯例,导致了王皇后和萧淑妃的矛盾升级。
正在王皇后苦闷的时候,宫里开始悄悄流传一条小道消息,高宗在外与一尼姑有染。生气之余,王皇后忽然想到如果把武则天引进宫来缠住李治,就可以分割李治对萧淑妃的感情。于是王皇后悄悄派人到感业寺,嘱咐武则天留起头发,等待进宫的机会。王皇后为什么不怕武则天变成第二个萧淑妃,理由有三:第一,病急乱投医。当时对王皇后威胁最大的是萧淑妃,她要先解决燃眉之急;第二,过于迷信伦理道德的约束力。王皇后出身世家大族,她认为萧淑妃和她门第相当,因此有取代自己的可能,但武则天出身不好,从礼法限制上很难威胁自己;第三,人情世故。王皇后与萧淑妃争宠已久,彼此没有任何好感,可如果把武则天从水深火热的境地中拯救出来,王皇后认为武则天势必感激自己的恩情。
巧制衡坐收渔利
一年后的唐永徽二年,唐高宗服丧期满。一天,王皇后提出要将武则天接回宫中,听到这个消息后,尽管唐高宗对王皇后的做法不明所以然,但他还是欣然接纳。
此时的武则天已经28岁,再次进宫,她的身份仅仅是一名最底层的宫娥。但经过14年的生活历练,武则天已经成熟,她知道皇帝的所思所想所好,对后宫的人情世故也了然于心。武则天思来想去,觉得有3种人直接关系着自己的命运,分别是皇帝、皇后以及宫女,特别是王皇后和萧淑妃身边的宫女。对皇帝,武则天不惜委曲求全来成全自己心中的一番事业;对皇后,武则天卑躬屈膝、小心翼翼地侍奉,念念不忘皇后的再造之恩;对王皇后和萧淑妃身边的宫女,她则细心观察,而且不吝惜皇帝给她的封赏,统统拿出来分给这些姐妹。
如今的武则天,已经深谙后宫之道,不仅这3方面的人对她评价极好,而且王皇后和萧淑妃的一举一动都在武则天的掌控之中。《资治通鉴》记载,武则天“未几大幸,拜为昭仪”,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武则天就从一个没有任何品级的宫娥一跃成为了二品的昭仪。永徽三年十月,武则天又生下了自己的长子李弘,她的地位得到了巩固。
存野心转守为攻
武则天不会满足于此,以李弘的诞生为标志,武则天的理想开始转化为冲击皇后之位,她和王皇后之间的关系就要发生逆转。“李弘”是道教的谶语,“老君当治,李弘当出”,当时的几次民间起义都打着“李弘”的旗号进行,武则天为自己的长子取这个名字,可谓煞费苦心。
从听到“李弘”这个名字的那一刻开始,王皇后终于意识到自己犯下大错,虽然萧淑妃已经被打败,但自己的境地却更加危险。同时,萧淑妃自武则天进宫后,地位一落千丈,所以对武则天也是恨之入骨。两个都仇恨武则天的人握手言欢,为了利益,王皇后和萧淑妃尽弃前嫌,开始共同对付武则天。武则天也一改刚入宫时的谨小慎微,极力反击。在这种情况下,唐高宗却始终没有作为,一边是喜爱的武则天,另一边是出身名门、颇具背景的王皇后和萧淑妃,在利益和感情之间,唐高宗并不想为感情放弃太多的东西。
本文素材由央视《百家讲坛》栏目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