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庆五年,唐高宗突发风疾,把行政权交给了武则天,将她推向了政治舞台的前台。之后唐高宗虽有不满,一度想过废后,却以失败告终。后武则天垂帘听政,朝臣称之为“二圣临朝”。公元674年,也就是上元元年武则天和唐高宗合称“二圣”,十年之后,武则天晋升天后。此时,唐高宗的身体每况愈下,武则天明白,现在已经不用再把精力放在濒死的唐高宗身上,而是要放在即将接替高宗之位的太子,也就是自己的亲生儿子李弘的身上了。
李弘从小就聪明伶俐,一方面学习儒家经典,一方面表现出对文学的浓厚兴趣。他10岁时召集太子府的官僚编了一本文集,叫做《瑶山玉彩》,献给唐高宗。文集中搜罗古今文章,摘抄清词丽句,共500卷。高宗见儿子如此聪慧,年纪小志向大,十分高兴。
李弘死时只有24岁,但在他有生之年一共7次监国。武则天和唐高宗都对他寄予厚望,特别是身体有病的高宗。8岁时,高宗就让他监国听政,丰富他的政治经验。不仅通过实践锻炼,高宗还送给李弘一本记载了古往今来政治传统、政治运作规则的书,叫做《政典》,希望他能从中学习治国的经验。不过,李弘无论是身体还是性格,都不具备做皇帝的素质。
李弘身体虚弱,从小就患有瘵病,也就是肺结核。肺结核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在当时无药可医。后来病情逐渐加重,一度无法接见官员。再加之性格软弱,对书中记载的有违仁义道德的史实都无法接受,老师因此夸他“仁孝”。
不仅如此,废太子李忠因卷进谋反案被杀,横尸街头。李弘见状不忍,上书唐高宗和武则天,请求将其收葬。
他还为被关在宫中的萧淑妃的两个女儿义阳公主和宣城公主求嫁。《资治通鉴》中记载:“义阳、宣城二公主,萧淑妃之女也,坐母得罪,幽于掖庭,年逾三十不嫁。太子见之惊恻,遽奏请出降,上许之。天后怒,即日以公主配当上翊卫权毅、王遂古。”这件事情让武则天大为恼火。在多达7次的监国过程中,武则天逐渐感受到了太子李弘背后有一个团体在辅佐他,这让武则天再一次感到了威胁。
上元二年,就在唐高宗宣布将传位于李弘、武则天准备与太子交锋时,太子却在陪同唐高宗、武则天一同云游东都洛阳时病死于当地。人们一下子就把目光集中在了武则天身上。既然当年她为了谋取皇后之位可以杀死亲生女儿,那现在就有可能为了更高的权力再次把毒手伸向太子。对于李弘之死,史书有两种记载,一种说李弘是因病医治无效死亡,自然死亡;另一种说法是李弘是被武则天毒死的。
不过更多证据支持自然死亡的说法,主要有三点:
第一点,文献出现的先后顺序。史学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越原始的材料越可信,越贴近这个事情发生时间的材料越可信。李弘死后,唐高宗马上下了一道制书,叫《赐谥皇太子宏孝敬皇帝制》,其中不仅赐李弘“孝敬皇帝”的谥号,也说明了李弘是因病去世。《唐实录》、《旧唐书》中对此都有记载。而另一种说法出现在安史之乱后有人编写的一本名为《唐历》的书中。书中写道:“弘仁孝英果,深为上所钟爱,自升为太子,敬礼大臣鸿儒之士,未尝居有过之地。以请嫁二公主,失爱于天后,不以寿终。”
唐肃宗时期一位大臣说:“天后方图临朝,乃鸩杀孝敬。”这个说法被后来的史书沿袭,如《新唐书》、《唐会要》。
第二点,在此之前,李弘有长期生病的记录,他从小患有肺结核,咸亨元年病情加重至无法召见下属。到上元二年,又过了5年时间。当时的医疗水平对肺结核无药可医,5年时间病情加重乃至身亡并不蹊跷。
第三点,武则天当时没有杀死李弘的必要。当时他对武则天并没有构成足够的威胁。
李弘的死让武则天避免了一场和亲生儿子的战斗,她感到十分悲痛,亲手写了《一切道经序》。李弘死后两个月,弟弟李贤继承太子之位,成为武则天的新对手。 (本文素材由央视《百家讲坛》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