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电视文摘
上一版3  4下一版  
智慧之道
孝敬之道
      
版面导航  
上一期  
      
下一篇4  
2008 年 2 月 26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于丹《论语》感悟”系列之二
智慧之道
千百年来,《论语》被公认为是一座丰富的智慧宝库,只要掌握了打开大门的钥匙,人们就会从中获得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其实,在《论语》中,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不但从历史和现实中思考总结出智慧的硕果,同时也在不断地探究获得智慧的途径和方法。

  ■能使枉者直

  《论语》里从始至终充满着智慧,总是用朴素的语言去点明至极的道理。樊迟问孔子什么是智,孔子只说了两个字“知人”,也就是说,这个世界上,真正的智慧只有一个标准,就是面对人心时拥有的判断力。

  在一个充满迷思的世界里,真正深沉的智慧永远是能够沉静下来,面对每一个人以及他背后的历史。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意思是知人之后,要把那些正直的、有才能的、善良的、符合社会基本价值的人提拔上来,给他们好的空间,让贤达、善良之人在枉者之上,使枉者直。有一句谚语说得好,人生真正的成功不在于凭运气抓了一手好牌,而在于抓了一手坏牌但是能够打好。人生真正交往的成功,不在于侥幸一路走来遇到的全是君子,而在于遇到有些不能称为君子的人,让他们因为与你的交往看到人性中的温暖、善良,看到你对他的体谅、包容,使他表现出美好的一面,用正直的力量影响周围、影响社会。

  如何知人,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意思是要客观综合地去评判一个人,首先要看他当前言行的好坏,其次要看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当前的言行,第三要看他的用心和出发点是否纯良。如果用这三种方法来考察一个人的话,那此人还有什么可隐藏和掩饰的呢?

  孔子认为观察一个人要去看这个人的过错,因为每个人的过错最终都是可以归类的。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托尔斯泰有句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但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做很多善事差不多都是相同的,但如果仔细分析,会发现人的过错千奇百怪,所以在过错里最见人心。

  人的一生孰能无过,人面对过错的时候有两点很重要:第一,过错之后的态度。用孔子的话说,君子也犯错,但君子过而勿惮改,知错就改;第二,真正的君子“不贰过”。用今天话说就是不犯同样的错,记住教训。

  ■知人要善任

  掌握“知人”的大智慧不是为了飞短流长品评人物,真正大智慧的获得,是为了实际的应用。一次,子路问孔子:“子行三军,则谁欤?”如果现在让你带兵打仗,你会选择跟什么人同行呢?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意思是不会选择那些光凭勇气就徒手打虎,遇河就贸然游过去,至死也不知后悔的人。而是要在遇大事时怀着戒惧之心,然后运用机智去完成该做的事。

  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叫知人善任,对于不同性格的人,要区分对待,尽可能发挥他们各自的长处。在我们的生活中,不但有性情急躁、有勇无谋的人,还有很多不怎么高尚的人,社会不是真空,人们不可能不和这些人交往,那么,又应该怎样和他们打交道呢?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孔子认为,对于一个君子或者人才而言,不能用小事去考验和在小事上与之计较,因为君子或人才虽然在小事上常常表现得不好或者糊涂,但是自身所具有的才能、胸怀和品德却是足以担当大任的;而那些普通人或者平凡的人,他们虽然气量狭小或者能力不足,不能够承担重任,但也不是没有任何可取之处,相反,倒是在小事方面可以经受考验。知人,从知道自己到了解他人,到摆对位置,这是真正了解智慧之后的出路,也就是说智慧终究是要被应用的。

  ■生而知为上

  于丹认为,《论语》告诉我们,要想拥有真正的智慧,必须掌握一套独特的方法,不管天赋如何,人不但要学,而且要悟,要把世界上的各种事物联系起来综合考察,还要善于把复杂的问题归结成简单的事情。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意思是有一种人自己没有多少知识和智慧便凭空臆测,不了解情况就贸然行事,我不会这样。多听,向优秀人物学习;多看,把细节牢记在心,就是掌握知识的最好方法。

  孔子认为人智慧的得来有四个等级,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也。”意思是生来就知道学的人,是上等人;经过学习以后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再去学习的,是又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还不学习的人,这种人就是下等人了。

  在这个世界上,知识固然很重要,但是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智慧,比智慧更重要的是经验。知识是可能产生智慧的基础,但知识未必直接导致智慧。真正有智慧的人,外在可以学,而内心还要有他的酝酿。于丹认为,要把知识转化成智慧,需要深刻的思考和内心的酝酿,而这个过程,就像把粮食变成酒一样,需要严格的程序和规则。

  ■求乐在其中

  有了外在的学习,又有了内心的彻悟,还要有一些现实的方法运用在我们的生活里。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意思是鄙夫有疑问来请教孔子,孔子自言无知,然后让当事人不要沉浸在事情的过程中纠缠于细节,事情的结果无非是最好或最坏,研究两端的极值,然后再统观全局。

  关于智慧,每个人都要去彻悟,但还是有方法可循。做任何一个职业,学习任何一门学问,最好的境界是什么呢?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是三个不同的层次。在今天,知之者不难做到,去学一门知识,拿一个文凭就可以说是知之者,但这是最低的层次。比这个更高级的是好之者,就是对这个行业有一种真正的投入,在事业里不断灌注自己的热情、灵感,不断探寻追问的人叫好之者。在孔子心中,最高的境界是乐之者,也就是乐在其中,在职业中获得莫大的享受与欢乐,这是一个大境界。

  《论语》中的许多智慧都来自于生活中常见的细节,虽然朴素,却永恒久远。

  本文素材由央视《百家讲坛》提供

下一篇4  
 
 

中共鹤壁市委宣传部 大河网主办 鹤壁日报社承办 新闻热线:(0392)2189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