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电视文摘
上一版3  4下一版  
学习之道
诚信之道
      
版面导航  
上一期  
      
下一篇4  
2008 年 3 月 4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于丹《论语》感悟”系列之三
学习之道
《论语》中有许多宝贵的人生智慧,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于丹认为这些智慧都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的。但学习的效果因人而异,《论语》不仅告诉我们怎样学习效率最高,而且还告诉我们什么样的知识才是对人生最有价值的。

  ◆处处皆可学

  《论语》里有很多智慧,智慧在人心里如何酝酿,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后天学习。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意思是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地思考问题,但并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人有理想没有错,但仅停留在空想上就是一场梦。

  人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用心。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意思是整天聚在一起,说的都达不到义的标准,专好卖弄小聪明,这种人真难教导。由此可见,人有的时候如果不反省,议论的东西可能完全是无用的信息。

  有个小故事,一位哲人素来沉默,一天,他的一个朋友神采飞扬地跑过来对他说:“我要告诉你一个特大消息。”哲人拦住他的朋友说:“任何消息说出口之前要过三个‘筛子’:第一,你的消息是否真实;第二,你的消息是否是善意的;第三,你的消息是否真的很重要。”其实这三个“筛子”就是我们选择知识的标准,只有真实的、善意的、重要的信息,才是值得我们耗费生命去学习的,也只有这样的学习,才能对我们的人生最有价值。

  很多人都问过我这样一个问题,孔子生活的时代物质贫瘠,他的思想体系是怎样形成的?其实这个问题在孔子生活的时代就有人问过,卫公孙朝问于子贡:“仲尼焉学?”意思是你的老师在哪儿学了这么多东西?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意思是文王武王之道,并没有失传,还留在人们中间。贤能的人可以了解它的根本,不贤的人只了解它的末节,没有什么地方无文王武王之道。我的老师何处不学,又何必要有固定的老师传播呢?一个人如果张开耳目,处处皆是学问,孔子的思想体系就是从他人身上学到的,孔子综合感悟,最后形成自己的体系。所以向书本学,不如向世人学,如果有这样一种学的悟性,处处皆可学。

  ◆扬长而避短

  怎样学,向什么人学,孔子曾经说过“不耻下问”,其实,“下”未必就是高下,不过是换一个思维角度,换一种思考方式。1978年,70多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聚集在巴黎举行一次盛大的聚会,媒体问了这些得奖者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你在哪一所大学、哪个实验室里学到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后来大家认为最有价值的一个答案是幼儿园。一位科学家说:“我在幼儿园里学到了凡事要跟他人分享,人要遵守制度和规则,饭前要洗手,中午要睡觉,对人要谦逊礼让,做了错事要道歉……”其实,仔细想想,假如让我们回到幼儿园,很多道理都会变得很简单,那只不过是一种最朴素的思维方式。

  有个小故事,一个孩子跑回家,兴高采烈地对爸爸说:“苹果里面藏着星星,你要多少颗就有多少颗。”说完他拿过一个苹果,拦腰切了一刀,苹果的横断面就是一颗星星。孩子横着一片片切下去,爸爸瞠目结舌地看见苹果里跳出一颗又一颗星星。成人吃苹果从来都是竖着切开,所以不会相信苹果里藏着星星。什么是不耻下问?有时孩子的思维也是值得成人学习的,所以不耻下问不一定要向那些比自己学历浅的、地位低的人请教,很多时候是转换一种思维的方式。

  学习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怎样去学,孔子的教育方法是因材施教,所以同样的问题他的答案也不一样。子路问:“闻斯行诸?”意思是听到一件事我就要马上行动吗?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意思是不与你的父兄商量,不向他们请教就贸然行动,不合适。冉有问:“闻斯行诸?”同样的问题,子曰:“闻斯行之。”意思是听到了就要做。公西华听见了很迷惑,不明白孔子为什么给两个人的答案截然不同。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意思是冉有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子路遇事轻率,所以要加以抑制。这就是孔子的教育,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个问题可以得到不同的答案。不同的人在向世人学习的时候,都要扬长避短。学习的方法和内容总是因人而异,只要我们不断地取长补短,完善自身,就是一个好的学习者。

  ◆学而求权变

  说到学习,不禁会想到一个“苦”字,在这样一个痛苦的过程中,为什么要学,孔子有一个答案。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意思是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事,却不能处理好;叫他出使外国,又不能独立应对。虽然书读得多,又有什么用处呢?这段话表明了孔子的一个态度,就是学以致用。于丹认为,在当今这个时代不仅需要学历,更需要工作的能力。

  学以致用往往表现在最简单的地方,真正的致用在今天这个时代不仅考验人的智商,而且还考察人的情商,要会变通。变通在孔子看来是一个很高的层次,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意思是可以一起学习的人,未必都能学到道;能够学到道的人,未必能够坚守道;能够坚守道的人,未必能够随机应变。这段话里讲到坚持容易变通难,坚持之后还能通透,是学习中一个很高的境界。

  有一个故事,两个商人带着一船精美的陶瓷罐子到大城市的市场上去卖。兄弟俩一路颠簸辛苦,当船快靠岸的时候遇上了大风暴。一场惊涛骇浪之后,两个人虽然保住了性命,一船的陶瓷却全部打碎。哥哥毫无办法,坐在船头号啕大哭。就在哥哥大哭的时候,弟弟上岸到最近的集市上转了一圈,他发现这个城市的人审美品位很高,不管是咖啡馆、商场还是家里,都特别重视装修,于是他拎着一把斧子回来,把碎罐子砸得更碎。哥哥不明白,弟弟笑着说:“我们可以把所有的碎片改成装修材料,同样可以赚一大笔钱。”这就是变通,有时候思路的转换是在一种学问做到极致后获得的智慧。

  人只有在变通中才能根据环境的不同,灵活地运用知识,从而适应社会的变化,做一个真正有用的人。然而,学习不仅是要学习知识,更要学智慧、学品德。孔子提出过一个特别有价值的观点,就是世界上一些好的品德也是通过学习来进行提升的,而且要进行制衡。子曰:“好仁不好学,其弊也愚;好知不好学,其弊也荡;好信不好学,其弊也贼;好直不好学,其弊也绞;好勇不好学,其弊也乱;好刚不好学,其弊也狂。”这个世界上,很多东西过犹不及,六种美好的品德之所以会带来六弊,是因为在使用过程中我们要经受社会的挑战和考验,要在人际的交往中去调试、变通,所以人要通过不断学习去了解自己,跟世界建立有效的关系,完成自我的定位和制衡。

  本文素材由央视《百家讲坛》提供

下一篇4  
 
 

中共鹤壁市委宣传部 大河网主办 鹤壁日报社承办 新闻热线:(0392)2189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