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政治天下
“半部《论语》治天下”,提起儒家的政治理想,一言以蔽之就是德政。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社会环境特殊,没有现代的法律制度,因此礼乐和道德就成为了维系整个社会秩序最核心的理念。今天评价孔子的一生,其成功在于教育,被奉为万世师表;而失败则在于他的治世理想不行于天下。尽管孔子奔走于各个诸侯国之间,游说各国的君主,但却没能得到当时以及后世的认可。
孔子对政治有这样一个说法,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以行政手段引导民众,以刑罚来整顿、约束民众,虽然可以使民众暂时免于犯罪,但却无法使他们树立以犯罪为耻的观念。第二句话则是孔子的理想,意思是如果用道德来引导民众,用礼仪来规范民众,民众就会树立以犯罪为耻的观念,自觉地端正自己的行为,能够遵守正道大礼。现代的社会是法制社会,法律是社会的基础底线,保障了公众的权利和安全,道德则是在底线上对公民自律这样一种社会核心价值的提升。孔子所处的时代没有法律为底线,单纯提倡以德治之是注定会失败的。但在今天,以德治世的思想在法制的保护下,二者相辅相成,具有积极的意义。
●身正令自行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是孔子关于治世的基本要求,意思是为政者一定要清正廉明、以身作则,只有这样,德政才会有一个正确的起点。孔子向来鼓励弟子从政为政,并且还经常考察指导,而其中一个重要的考核指标就是看学生能不能以身作则。
《孔子家语》记载了一个故事,子路曾任蒲县县宰,一次孔子路过,决定去看子路。孔子进了蒲县县境,四下一看说,子路不错,谦恭有礼、尽心竭力;孔子往县城里走了一段,四下一看说,子路治理得不错,诚实有信、身体力行;孔子走进县衙再看说,子路不错,观察仔细、做事果断。孔子还没见到子路,就大赞三次,陪他一起来的子贡感到很奇怪,忙问缘由。孔子解释,进入县境,两边的田地耕种有序,沟渠很深,道路通畅,说明子路谦恭有礼,能够调动百姓,所以大家才会尽心竭力;走进县城,房屋整整齐齐没有破败,树木茂密,说明子路为人笃诚有信、以身作则,没有浮夸的风气;再看府衙,十分清闲,无人告状,衙役尽心做自己的事情,说明子路观察仔细、做事果断,所有的诉讼都处理完毕。这个故事虽然不见于《论语》,但从侧面反映了孔子为政的思想,真正的措施要落实在效果上,一切用事实说话,好的治世之道会反映在百姓的利益上。
儒家思想在治世之道中一脉相承,其中有一个朴素的道理,就是身正政令就会畅达。所以,以道德建立治世的体系,是孔子一再坚持的德政的理想。
●先劳而无倦
在《论语》里,问政的言论很多,孔子的回答也很多,其中孔子的另一个重要观点就是治世为政一定要勤勉尽责、忠于职守。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意思是身居官位不能有疲倦懈怠之意,处理政事要保持忠心。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意思是子路问老师如何治世,孔子认为要身先士卒并且不辞劳苦。子路感觉老师的解说太简单,孔子只多说了无倦两个字,意思是坚持不能懈怠。
孔子勤奋、清廉的道德理想,在很多中国文人身上得到了体现。北宋大诗人苏东坡在徐州任太守时,赶上洪水泛滥,邻近的曹村决堤,大水直逼徐州城。这种情况下,城里的一些富人纷纷逃亡躲避洪水,年迈的苏东坡拄着手杖出城,对所有人说,有我在,洪水绝不会冲垮城池,请大家都回去。大家回去后,苏东坡又来到驻城的守军中,动员军队筑堤保护徐州。守城军队看到太守不怕道路泥泞,拄杖亲自来到这里,都十分感动,冲向大堤,保住了城池。
●尊美而弃恶
德政是孔子的理想,也是中国历代治世为政者的理想。子张问孔子:“何如斯可以从政矣?”怎样具体的措施能把治世这件事情完成好?孔子的答案是“尊五美,屏四恶”。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这就是“五美”。
第一,惠而不费,意思是治世之人既要去恩惠百姓,又不能损害自己。如何做到?孔子解释说:“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意思是选择合适的时机和地方引导百姓得到利益,让百姓自己创造财富,为政者尽量给予扶持。
第二,劳而不怨,意思是虽然辛苦、劳累,却没有怨言。如何做到?孔子解释说:“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意思是要选准可劳作的时机,让人劳得其所,让人乐在其中。
第三,欲而不贪,意思是人可以有欲望,但不要过分贪婪。如何做到?孔子说:“欲仁而得仁,又焉贪?”意思是人是有欲望的,但欲望的指引应该往仁爱之处去。
第四,泰而不骄,意思是安定平和不骄傲。如何做到?孔子说:“君子无重寡,无大小,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意思是在真君子的心里,事情不分重寡、大小,对什么人都不怠慢。
第五,威而不猛,意思是威严端庄,不凶悍。如何做到?孔子说:“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不亦威而不猛乎?”意思是君子见人做事,衣冠整齐,眼光中有种磊落,眉宇间有种坦然,对人有尊敬,别人也会心生敬畏。
孔子所说的“五美”,是孔子对整个社会的理想。那么,孔子认为需要远离的“四恶”又是什么呢?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扰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这就是“四恶”。意思是不经教化便加以杀戮叫做虐;不加告诫便要求成功叫做暴;最初懈怠而突然限期叫做贼;同样是给人财物,却出手吝啬,叫做小气。
孔子的理论很多人认为过分理想化,但其中一些推导的逻辑给我们启发。真正经典的意义从来都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宗旨性指导,而是在思维方式上对后人有所启发。于丹认为,《论语》的治世之道离我们并不遥远,只要不断完善自我,就都能够为当今的和谐社会尽心尽力,同时也会寻找到一条美好的人生之路。
本文素材由央视《百家讲坛》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