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宋官窑晨星看
北宋官窑在北宋末年即宋徽宗时期才开始烧造,窑址不明。历史上,黄河多次改变河道,每次泛滥都携带大量泥沙,将旧城以及整个黄河下游淹没,很多文化古迹都淹没在黄河故道之下。北宋官窑的窑址应该就在汴梁附近,但至今没有找到。
北宋官窑十分罕见,因为宋徽宗执政仅20余年,又经过靖康之难,很多东西被毁,再加上1000年时光的流逝,存留极少。宋高宗赵构是南宋的第一位皇帝,他中兴渡江时已经21岁,对年轻时北宋的富足生活有极深的印象,因此作为南宋皇帝到杭州以后,非常怀念北宋奢靡的生活。宋代诗人林升对杭州有这样的描写:“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赵构试图把杭州建成汴梁一样的城市,体现宋王朝的精神。从陶瓷烧造上讲,当时南方的条件比北方优越,已有越窑、龙泉、秘色等名窑瓷器,所以南宋初年,官窑很快出现,尽管与北宋官窑有所区别,但烧造的质量很高。
北宋灭亡后,金人把北宋的很多名贵物品运到东北,其中也包括官窑,所以南宋恢复祭祀的时候,很多礼器已经不复存在,金银铜器大量流失,国家财政不允许大量烧造礼器,迫使陶瓷迅速进入市场。绍兴十一年宋金议和后,祭祀的礼仪开始完备,制造大量礼器是朝廷迫在眉睫的任务。绍兴十三年,《咸淳临安志》中记载:“应用铜玉者,权以陶木。”意思是权宜之计就是用陶、木制成的礼器替代铜、玉制成的礼器,其中陶就是瓷器,所以南宋官窑中的礼器有大量瓷器。
北宋官窑收藏的可能性非常低,因为1000年来,北宋官窑一直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所以大部分都存放于世界级博物馆,流通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总结宋代官窑,从形制上分:第一,北宋、南宋官窑都有紫口铁足的特征,但南宋时这一特征更加明显。所谓的紫口指口部由于釉薄露出紫色的胎骨,铁足指圈足露胎的部分呈现铁褐色;第二,两宋官窑都有开片,但规律不一;第三,北宋官窑厚重,南宋官窑轻薄,所以辨别北宋、南宋官窑,仅胎体就可以准确区分。
金丝铁线哥窑瓷
哥窑是与官窑类同的名窑,也有紫口铁足的特征,两窑的接近程度,有时连专家也分辨不清。哥窑是五大名窑中疑团最多的窑,因为史书上的记载不太详细,窑址至今不明。
哥窑的特征如下:第一,金丝铁线,金丝是细碎的开片,呈黄色;铁线是黑色的开片,呈黑色。金丝铁线在古代还有一种说法叫做“文武片”,指的是开片的大小,金丝开片比较细小,铁线较大。金丝铁线实际上是陶瓷烧造中的一种缺陷美,在陶瓷烧造中,由于胎和釉的膨胀系数不同,所以出窑后釉会开裂。刚出窑的瓷器冷却后,直接搁入炭黑水的瓶子后就会变成黑开片,非常清晰。很细的开片由于间隙过小,颜色进不去,天长日久经过氧化呈现黄色。第二,紫口铁足,与官窑一样,哥窑也有这一特征。曹昭在《格古要论》中说道:“旧哥窑色青,浓淡不一,亦有紫口铁足。”哥窑与官窑如此相似,那么,二窑是不是就是一家呢?有一种说法认为确实是这样。在南方吴语发音中,官、哥不分,所以有人认为,二者本身就是同一种宋代官窑,因略有差异,被人为分成两种窑口。第二种说法就是哥窑不是创烧于宋,而是创烧于元,只是仿宋官窑而已。
关于哥窑是元代仿品,我个人持反对意见。哥窑是宋代的原因有几点:第一,造型,哥窑与官窑的造型区别很小,没有看到一种哥窑瓷器超过历史局限呈现元代特征,全部都与宋代造型一致。第二,釉色,元人尚白、蓝,哥窑、官窑的釉色都不符合元人的审美观。第三,背景,元人喜欢金戈铁马,并不喜欢宋人小桥流水的感觉,从大的社会背景中判断,元代复制宋代哥窑的可能性很小。 哥窑的存世量比较大,明代早期就有仿制烧造,尤其到了雍正、乾隆时期,大量烧造,所以今天碰到的哥窑,大都是清代仿制品。
本版素材由央视《百家讲坛》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