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台前幕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我是喝黄泥汤长大的
《老柿子树》
展现黄河人文情怀
当一回黄河边上的“娘”
      
版面导航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 年 4 月 1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老柿子树》
展现黄河人文情怀


   26集黄河人文题材电视连续剧《老柿子树》于3月31日晚登陆央视八套黄金档,该剧由著名导演谷锦云和斯琴高娃、陈逸恒、尹铸胜等众多知名演员联手打造。担当主演和制片人的陈逸恒介绍说,本片以抗日战争为故事背景,古老的西部壮歌、凄美的黄河史诗、丰厚的人文内涵在《老柿子树》中都会得到展示,该剧前后制作用了3年时间,被专家评价为“近年来反映黄河人文故事最为优秀的电视剧作品”。“这是第一部全面反映黄河人文情怀的大片,第一部全方位透视黄河与西部风俗的力作,第一部立体绘就西部风情的实景佳作,第一部多角度讲述人间爱与仇的精品!”陈逸恒总结的几个“第一”就是该剧的最大看点。

  ●主题——看看老黄河怎么活,就明白人生了

  《老柿子树》描述了上个世纪40年代,在黄河边上一户李姓人家随着中国历史变革而发生的悲欢离合的故事。在李家中,娘抚养着她的4个儿子,他们的名字分别为金德、木德、水德、火德,他们有着不同的性格,也因此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老大由于智障在家务农;老二参战当了国民党军官;老三加入了共产党;老四则上山当了土匪。

  “李家所处兰州,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期间。”导演谷锦云是位对黄河文化颇有研究的专家,他说,“《老柿子树》本是一部由甘肃作家张明、杨晓文创作的荣获全国‘文华奖’的优秀话剧,因题材适宜,于是便对它进行了改编,把故事从陇南搬到了兰州,把黄河文化引入其中,增加了故事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厚重感。”

  在剧中,李家门前有一棵枝繁叶茂、果实累累的老柿子树,它贯穿了电视剧的始终。“柿子熟了就离开了树,孩子长大了就离开了娘”,这是剧中娘的一句台词,也隐隐透露出了本剧的主题。“这条老黄河总是拖着泥沙慢慢地流淌,奔向大海,进入大海后它就清澈了,但也不再是黄河了……”该剧展现的也就是黄河隐忍、包容的特性,虽然它有很多泥沙,却总是徐徐前进着。

  ●人物——两条线索上的人物,丰满、真实、动情

  在该剧中,所有的人物从文学塑造上来说都非常丰满,不是直线条的好坏之分。他们的性格层次分明、极具变化,凸显真实二字。演员的表演也堪称到位,很好地诠释了人物的性格。

  其中,娘是位普通而保守的老太太,她对儿子的爱伟大而执著,但是这不能掩盖她的愚昧和顽固,和小儿子的冲突是该剧的高潮,为了让火德留在身边,娘用陈年柿子酒灌醉了他,并不惜用木棍打断了火德的腿,也让火德因此被杀害……大喜大悲是娘经历的人生,著名演员斯琴高娃用她深厚的表演功底表现出了娘的爱、娘的苦、娘的愚昧以及娘的执拗,所有演员都说:“高娃老师表演的层次感没得说,太棒了!”

  娘的4个儿子,也个个都有看头。老大金德是个傻子,却最被娘疼,他的那种傻与想象中的不一样;老二木德和老三水德的戏份不是很重,一个做了国民党军官,一个追随八路军加入了共产党;老四火德的故事最坎坷也最关键,他当了土匪,平定了两个村凶残的械斗,却因娘的愚昧死在了恶人手中。剧中还有一位重量级的人物——财主张金贵,由陈逸恒扮演,这是个极具变化却有代表性的富商。  

  ●原生态——音乐、服装、道具,全是地道西北味

  “这么多年来,一直都没有看到反映黄河文化的影视作品,而《老柿子树》填补了这个空白,从人物语言到原生态风土人情的呈现,都在诠释着厚重的黄河文化。”这是审看该片的专家的意见,以黄河文化为主导和突出原生态的地域特色是该剧的主要看点之一。

  为了拍出地道的西北味,剧中甘肃境内的镜头占到百分之七十,同时剧组还先后辗转于景泰黄河石林、龟城、大敦煌影视城、宁夏、北京等多个场地,专门搭建了老街道、码头,做旧了青城整条街的门面房。仅仅为了寻找合适的“娘的家”,剧组就转组3次。

  整部电视剧的音乐方面也集合了西部的所有特点,包括秦腔、陇剧、鼓子戏等,其中的鼓子戏现在已基本绝迹。该剧主题曲为《傻黄河》,由中国京剧院作曲家朱绍玉作曲,歌曲极其苍凉、质朴并不失暖意。

  为了统一该剧的语言,大部分演员都说地道的兰州话,演员的服装也很讲究。陈逸恒表示,拍摄地的村民拿出家中50年前的照片与演员服装进行对比,发现竟然一样。陈逸恒说,为了让南方观众也能接受这种质朴的西北地域感,该剧还是以故事情节和人物刻画为主。    (张 维)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共鹤壁市委宣传部 大河网主办 鹤壁日报社承办 新闻热线:(0392)2189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