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时期的瓷器风格突然发生了巨变,这与雍正本人的行事作风及艺术修养有着何种关系?根据史料记载,康熙晚期到雍正、乾隆时期,景德镇的瓷器生产形成了一个高峰。这个高峰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这与当时的瓷器生产制度有着什么样的关联?
雍正青花 拘谨规范
康熙青花呈现出一种自由开放的势态,而雍正的青花风格突变,变得规范起来。原因可能有二:第一,雍正的吏治最为严苛,举国上下大规模查处贪污腐败,亏空钱粮,假公济私等行为。雍正元年正月,雍正就雷厉风行地连续颁发了11道御旨,进行了整顿。《清史稿》中记载:“雍正初,整理度支,收入颇增。”康熙晚年,国库有库银700万两,到雍正十三年雍正去世时,已经增加到5000多万两。雍正是清代最为勤勉的皇帝,在位期间,不巡幸,不游猎,日理政事,终年不息。艺术表现与当时政治氛围有关,雍正是比较呆板的人,所以他的官窑瓷器拘谨、规范。第二,风格突变也与雍正的艺术修养有关。雍正喜欢宋代瓷器那种内敛的美,而不大喜欢带有民间色彩的瓷器。
御窑厂到雍正时期,建制非常完备。雍正在雍正元年就对瓷器做出御批。雍正对明朝瓷器知之甚详,在他看来永宣青花代表了明朝青花的最高水平,所以下旨烧造仿永宣青花风格的瓷器。今天,在世界各大博物馆里,一些被视为永宣青花的瓷器,有可能是雍正时期仿造的。
雍正青花中另外一部分就是淡描青花。雍正淡描青花受到了万历“铁线描”的影响。“铁线描”,就是用一道接一道的细线大面积勾画来代替平涂,这种方法最初目的是为了节省颜料。后来,形成了一种风格。雍正淡描青花追求的是雅致的艺术效果。
赏瓶,顾名思义是赏赉之用,本名玉堂春瓶,后简称为赏瓶。《清档·雍正记事杂录》中记载:“雍正八年十月,奉命再将赏用瓷瓶烧造些来。”雍正时期的赏瓶,目前全国只有一例带有雍正纪年款。雍正之后的赏瓶,因为大规模生产,保留到今日的也非常多。赏瓶选青花,以表清廉,上画缠枝莲,也是为表清廉,赏瓶一对,不仅是奖状,而且是警示。
工艺娴熟 趋于中庸
乾隆在位时间长,国家富足。其晚年时,还召开了“千叟宴”,全国各地70岁以上、有功绩的老人,都可以赴宴。乾隆给赴宴的老人每人发了一个御赐养老牌,十两白银。乾隆对老年人的态度表明了当时社会的富庶、安定。
乾隆时期,瓷器的烧造工艺达到了工艺上的高峰。唐英在《陶成纪事碑》上记载了其督陶期间,共仿古创新57种。到了乾隆时期,青花瓷器的烧造变成了一种熟练的制作,因此工艺越发娴熟,颜色也越发中庸。乾隆的六方大瓶,虽然工艺上有难度,但是在乾隆年间还是得以大量生产,现如今,在国内外的收藏界也经常会出现。
康乾时期的青花瓷器,由仿古到创新,后来逐渐演化到形制规范,中规中矩,工艺熟练。这个时期的官窑是明清官窑中最规范的,所有的式样、品种,都由宫廷直接把握,很多瓷器作品都是皇帝直接过问的,因而质量非常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