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题
汶川大地震发生整整一个月了,人们在为逝者哀痛、为生者欣慰、为救援者感动的同时,也在思考这场巨大的灾难带给人们哪些启示。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如何珍爱生命,有效应对类似的自然灾难?
善于紧急避险才能保障生命
截至6月10日12时,地震已造成近7万人遇难,37.4万人受伤,近1.8万人失踪。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强度最高、影响范围最广的一次地震灾害。
从地震到火山爆发,从台风到洪灾……灾难的发生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但如何面对灾难却是人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得益于坚持数年的安全教育和紧急疏散演习,在紧邻重灾区北川的安县桑枣中学,在地震发生后,全校2200多名学生和上百名老师,仅用1分36秒,全部冲到操场上,无一伤亡。这一成功的自救,让人欣慰,发人深省。
汶川地震发生以来,人们的避险意识明显提高。在浙江、山东、福建等地,学校已经组织学生进行地震紧急避险演练。相信如果有一天灾难不幸再次降临,我们能够出现更多的桑枣中学。
危急时刻保持生命求援线通畅
5月12日14时40分,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的12分钟内,中国电信汶川分公司电信员工刘道彬,把汶川县唯一的一部海事卫星电话从眼看就要倒塌的住宅楼中抢出来,拨通了上级部门的号码,第一时间传出地震损失情况和求救信息。安县的茶坪和高川则没有这样幸运。损失惨重的这两个深山乡镇,为了将求援信息报告外界,甚至写血书托人带出。
惨痛的教训表明,应急通信这条生命求援线只有保持畅通,才能多挽救一些鲜活的生命。在这次的抗震救灾中,卫星通信显示出了其特有的抗灾优势,最大限度地保证了灾区、尤其是通信设施损毁严重的重灾区的通信。
在地震频发的我国台湾地区,对应急通信设备的配备有硬性要求:从大城市到小乡镇的应急保障部门,都必须按照标准配备包括移动、固话、微波、卫星通信等在内的多种通信设备。这样的配置,目的是要保证灾难发生时灾区至少有一种通信方式能够与外界联络。
公共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亟待加强
汶川大地震,造成了许多房屋倒塌及重大人员伤亡,使得公共建筑的防震、抗震设防标准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我们不能苛求每一栋建筑都具有高等级的抗震设防标准,但是至少,我们应当有更多的建筑物在灾难发生时能够为人们遮风挡雨,而不是造成更大的灾难。
6月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草案)》,对学校、医院等公用设施的抗震设防提出特殊要求。有专家提出,保障建筑工程的质量,把好“规划设计、施工组织、材料及设备和工程质量监督及监理”4个关口十分关键。
个人也应当有一定的应急储备
地震发生后,国家动用了大批抢险救灾物资储备,包括帐篷、被子、衣服、活动板房以及煤炭、燃油、粮油等。这些应急物资对于抗震救灾、群众安置和灾后重建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应急储备,顾名思义就是储备一定的物资供紧急时使用。这次大地震需要救援和安置的群众众多,国家不得不采取从全国各地紧急调集以及对口支援等方式来解决难题。从今年初的雨雪冰冻灾害到这次汶川大地震,人们再次深切感受到应急储备的重要性。
应急储备不仅仅是国家的事情。这次大地震中,一瓶矿泉水可能就让压在废墟下面的生命多了一分生存的机会。有专家说,灾难发生后,在救援力量抵达之前,个人的救生储备往往能发挥关键作用。什邡市被埋长达104小时的幸存者李青松,靠吃纸板,以顽强毅力存活下来并最终获救。
营养专家认为,一个普通人在没有任何食物和水的情况下,能维持3天的生命;如果只喝水,能生存7天。根据日本的经验,灾难发生时最基本的应急储备是毛巾和水。用湿毛巾堵口鼻可以防止被烟熏。只要有一瓶水,就可以延长自己生命的时间。
保险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
据保监会消息,截至6月5日,保险业共接到地震相关保险报案近25万件,已付赔款2.62亿元,其中人身险赔付1.49亿多元,财产险赔付1.12亿多元。
相对于地震造成的巨大损失,这些赔付款项无异于杯水车薪。国务院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初步估计,此次四川地震灾害单是给中央企业带来的损失预计超过300亿元。
在震中汶川映秀镇,39岁的农民陈亮玉迫切希望恢复能给他带来月收入五六千元的布行。一场大地震毁了一切。他现在仅有203元钱,银行的12000元存款刚好还欠下的布款。没有资金,他心急如焚。“实在没法子,就去打工。”
像陈亮玉这样遭遇的人在灾区还有很多。由于目前我国大多数财产保险尚未将地震灾害列为保险责任,由地震造成的房屋、车辆损毁等家庭财产和企业财产损失,极少能得到赔付。
有专家提出,对于台风、暴雨、洪水、地震和海啸等强大自然灾害造成的大面积严重损失,任何一个保险公司都不能保障100%地进行保险赔付。尽快建立政府支持下的巨灾保险制度,十分迫切。
大城市应当有相应的紧急避难所
汶川大地震的重灾区主要是在山区,人口密集程度相对较低,但急需安置的大量受灾群众,仍是一个巨大挑战。对照国外的相关经验,不少专家提出,人口稠密的大城市,应当根据人口密度开辟应急避难场所,一旦发生大地震、火灾等,可以有效减轻人员伤亡,政府可以最快的速度实施救援。
应急避难所包括公园、文化体育广场、操场、绿地等室外开放空间。2003年10月1日,北京市在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建立了一个比较规范的应急避难所。这个应急避难所拥有直升机停机坪和预留的救灾指挥中心、卫生防疫站、棚户居住区等。地下配备生活用上下水管、电线等设施,地上有公用电话、消防器材、水井口、临时厕所、物资储备库等。按照计划,北京将建立1000多个应急避难所。
目前,全国不少地方都在推动应急避难所的建设工作,但不少避难场所达不到标准,只能算是一个疏散的场地。设置应急避险场所是《防震减灾法》等国家法律所规定的,也是城市公共安全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应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加大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力度。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