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特别关注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三味”高考模式之变
向着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迈进
如火如荼
有高考存在,模式改革只是新瓶装旧酒
改革不到位,与期望有差距
高考,谁是最脆弱的人
6月7日,2008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开始
考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减压训练
      
版面导航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 年 6 月 19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高考模式改革之喜
向着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迈进

  专家指出,对于各地的高考改革,尽管形式不一,但至少是一种积极的探索,这是高考模式变革之“喜”。

  南京才能素质教育研究所所长汪骏说,综观近年来各地高考模式的变革,其初衷是按照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配合新课程改革而进行的,对中小学推行素质教育,完善人才评价体系有促进作用。

  以江苏2008年新高考方案为例,高校录取时,按语文、数学、外语三门主课的统考成绩,划定省最低控制分数线,各高校再参照考生的学业水平测试所评定的等级,及其综合素质评价的整体表现,决定是否录取。这种做法尽管争议较大,但教育主管部门在设计时是有考虑的。

  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胡金波在解读高考新方案时指出,江苏高考新方案的一大特点是变一次性考试为多样化考试,除语文、数学、外语三门主课统考外,其他科目作为必修、选修分两次进行学业水平测试,改变了过去“一考定终身”的弊端,也相应减轻了学生负担。

  同时,对学业水平测试采用等级评定的方式,改变了“分分计较”的弊端,适当缓解“1分压倒一批人”给学生造成的压力,有利于更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水平。

  教育部有关专家指出,这样有利于改变高校“只看高考不看高中学业成绩、只看分数不看学生综合表现”的状况,也符合高考招生录取选拔学生的要求,代表了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共鹤壁市委宣传部 大河网主办 鹤壁日报社承办 新闻热线:(0392)2189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