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特别关注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三味”高考模式之变
向着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迈进
如火如荼
有高考存在,模式改革只是新瓶装旧酒
改革不到位,与期望有差距
高考,谁是最脆弱的人
6月7日,2008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开始
考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减压训练
      
版面导航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 年 6 月 19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高考模式之变:
如火如荼

  自我国组织的第一批高中新课程改革试点后,海南等4省区便开始了对高考模式改革的探索。2007年,海南实行“3+3+基础会考”的高考模式,其中的重要改革措施就是将毕业生的综合素质(道德素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评定结果纳入考生录取条件。

  同时,首批进行高中课程改革实验的4个省区的2007年高考方案,除书面考试外,无一例外地将考生学习能力、思想品德、社会实践、与人合作能力、运动素质等综合素质的评定,作为录取考生的重要依据。

  在4省区的高考新方案中,考生的综合素质评定将被记入电子档案,作为高校录取新生的重要参考。

  江苏高考新方案则被教育界评价为“步子迈得最大”。从2008年起,江苏开始采用“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的新模式。其中,“3”为语文、数学、外语三门主课;“综合素质评价”包含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六个方面。而这正好切合了高考改革的大方向:录取时不单单看一次考试成绩,要结合综合成绩、平时表现和高考成绩三个方面。

  2009年,浙江也将采取高考新方案,将学生综合素质评定结果纳入招生录取条件。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共鹤壁市委宣传部 大河网主办 鹤壁日报社承办 新闻热线:(0392)2189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