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是我国古代名医,他满腔热情,治病救人,后来的人崇拜他、热爱他,于是在他身上添加了许多神奇的故事。虽然如此,扁鹊对医学的贡献以及他满腔热情、治病救人的行医态度依然值得人们颂扬。
高人相助 天赋异秉
《史记·扁鹊列传》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天,长桑君把扁鹊叫到跟前说,我现在老了,有一个禁方想给你服用,但是你必须按我说的去做。扁鹊赶忙点头答应。长桑君掏出药对扁鹊说,吃这种药应该用上池之水送下。上池之水是什么?有一种解释是上池之水就是人们常说的露水。扁鹊答应了。
说完后,长桑君突然不见了,扁鹊感觉到长桑君不是凡人,就按照长桑君对他的要求,用上池之水服药一个月。一个月后,扁鹊突然“视见垣一方人”,意思是他突然看到了墙另一边的人。结果,扁鹊用这个办法来治病,可以看到病人脏腑的情况,判断病人的病症。
扁鹊究竟有没有特异功能,已经无从知晓。后人认为,也许是由于扁鹊看病非常精准、神奇,人们对他十分崇拜,才有了这个故事,“视见垣一方人”很可能是后人加上去的。
六种不治 缺乏依据
在扁鹊身上,还有“六不治”之谜。《史记》记载,“六不治”即有六种病大夫可以不给病人医治:第一,骄恣不论于理。意思是病人非常傲慢、骄横,不治;第二,重财轻身。意思是自己病得很重,也不肯花钱医治,不治;第三,衣食不能适。意思是穿衣不当,暴饮暴食,不治;第四,阴阳并,脏气不定。意思是阴阳失调,肠胃、内脏、消化系统紊乱,不治;第五,形羸不能服药。意思是身体羸弱,药都吃不下去,不治;第六,信巫不信医。意思是不相信医生,而相信巫术的,不治。
关于“六不治”有两大问题,分别为是不是扁鹊的思想和有没有道理。从《史记》看,并没有明确指出“六不治”是扁鹊提出的。从行文分析,这一言论不像扁鹊的言论,却像司马迁在写完扁鹊的故事后自己发表的一些议论。
从“六不治”中不难看出,一些说法是不合适的。如第一条,骄恣不论于理。人不讲道理、蛮横有两个原因,一是受教育少、不懂事。二是得病后非常痛苦,情绪变坏。其实在这种情况下,大夫应该劝说其配合医治。
阴差阳错 发现牛黄
有个小故事,扁鹊的邻居阳文是位中风偏瘫患者。这天,扁鹊正研磨青礞石为邻居配药,谁知在配药的过程中,外面响起了喧哗声。原来,阳文家杀了一只老黄牛后,发现牛胆里有块黄色的石头,阳文的儿子阳宝觉得有意思,就拿给了扁鹊。扁鹊把牛黄和青礞石放在了一起。这时,有人急匆匆跑来告诉他们,阳文又犯病了,扁鹊赶忙跑到了邻居家。看到阳文病得很重,扁鹊让阳宝去取青礞石,结果阳宝在匆忙中,竟然错拿了牛黄。扁鹊将牛黄研成末,给病人喂下,阳文的病渐渐地缓和了。回到家后,扁鹊才发现阳文服下的并不是青礞石,而是牛黄。
第二天,扁鹊特意用牛黄为阳文配药,没几天,阳文的病就好了。这时候,扁鹊才发现牛黄确实有治疗中风的特效。后来,扁鹊对阳宝说,牛黄是一味药,子鼠丑牛,所以牛黄也可以叫“丑宝”。这就是关于牛黄的传说,这个故事也许是老百姓在景仰扁鹊的同时,为他编出来的故事,是为了让扁鹊的形象更圆满、高大。
取长补短 互换人心
关于扁鹊的神奇医术还有个小故事,鲁公扈和赵齐婴找扁鹊看病。扁鹊替他们治好后把他们叫来说,你们的疾病治好了,但是你们身上还有先天的病没有解决,鲁公扈理想远大,但优柔寡断;赵齐婴没有志向,可能够决断事情,所以我想给你们换换心。两个人听后表示同意。
扁鹊为鲁公扈和赵齐婴熬制了汤药,喝了药后,两个人3天不省人事,在这3天里,扁鹊为他们换了心。一段时间后,两个人健康如初,分头回家。谁料鲁公扈回到了赵齐婴家,而赵齐婴则去了鲁公扈家。两家的老婆、孩子不明所以,竟然打了起来。于是,两个人赶忙把扁鹊找来,扁鹊把事情的前因后果进行了解释,才算平息。
这个传说近乎荒诞,其实,“变心”更主要的是一种教育意义:第一,古代人曾经想象过器官移植,但当时的科技水平和药物的能力还达不到移植器官的水平;第二,这个寓言告诉人们相互之间要取长补短。
随俗为变 受人尊敬
扁鹊名震天下,《史记》中记载得很清楚,扁鹊是一个全方位的医学家,他能够根据当地老百姓的要求来进行治疗。如他在赵国发现当地很多妇女有病,就开妇科门诊;在洛阳发现当地的很多老人眼睛、耳朵有病,就开耳鼻门诊;发现秦国很多小孩得病,就开小儿科门诊。司马迁评价扁鹊“随俗为变”,所以扁鹊被人们所尊敬。
从扁鹊的行踪看,由东到西,从山东到河北、河南、山 西……一路上都留下了他的许多故事。扁鹊到了秦国后,正是秦武王当政时期。秦武王患病,扁鹊诊断后,本来准备为其配药,可有些小人却在秦武王身边诋毁扁鹊。他们说,武王啊,您的病在眼睛下面,耳朵前面,让扁鹊治,不仅治不好,反而会让您的眼睛看不见,耳朵也听不见。秦武王信以为真,质问扁鹊。扁鹊非常生气地说,你与有知识的人在一起商谋大事,可以得天下,如果你和一些鼠辈共谋、共事,将亡天下。正当扁鹊准备离开秦国的时候,一个非常嫉妒扁鹊的大夫派人 在扁鹊离开秦国的路上杀害了他。一代名医,就这样退出了历史舞台。
本版素材由央视《百家讲坛》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