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一剧在央视八套播出后,引发了一定的反响,不少观众就该剧发问:真的有这样的老师吗?究竟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教育好孩子?……记者就其中几个有代表性的问题采访了该剧的编剧张华峰,他为记者讲述了自己创作时的思考——
张一白这个人物是否有原型?真的有老师用他那样独特的教学方法吗?
张华峰表示,张一白这个人物虽然没有原型,但他的身上却集中了很多位老师的影子。他在接触了众多老师后发现,其实很多人已经在试图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但用的都是比较温和的方式,比如组织学生们参加社会活动、带领学生们爬山锻炼毅力等,为的就是不让孩子们走一条常规的应试道路。“他们都在从素质教育入手,遵循着教书先要育人的宗旨。”张华峰从老师们身上受到了很多启发,综合这些,他用夸张的艺术手法创作出了“张一白”,剧中让学生们挂沙袋、过集体生活等独特的教学方法也随即应运而生。
剧中孩子们的故事非常生动,几乎涉及到了当代独生子女的各种问题,这些是取材真实的故事吗?
剧中的故事大多取材真实,张华峰的前期采访和初步构思就用了3个月的时间,在这期间,他收集了很多素材也听闻了很多故事,虽然没有全部收录于剧本之中,但其中的不少个例曾让他深深震动,至今难忘。回忆起当年的众多素材,张华峰讲述了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故事:
故事一:一个14岁的男孩子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夏令营,他的妈妈因不放心便作为营队的志愿服务者跟队,每天为孩子们义务服务。有一天孩子们一起洗澡,男孩子的妈妈突然冲进公共澡堂,所有的男孩子都叫嚷着跑了出去,男孩子格外愤怒,为此对妈妈怀恨在心,他觉得妈妈的举动让他丧失了颜面,是不尊重他的表现。这位妈妈因孩子的态度而万分伤心,她始终认为自己没有错,只是想帮儿子洗澡而已。
故事二:一个贫穷的妈妈为了供儿子上学,每天骑三轮车辛苦赚钱,她的孩子有随便要钱的习惯,但要钱并不是为了学习而是为了上网玩游戏,做妈妈的格外伤心,找到老师帮忙教育。当老师告诉孩子应该体谅家长时,男孩子只冷漠地说了一句话:“她活该。”
类似的真实故事还有很多,都表现了当代独生子女们自私、娇纵、冷漠等诸多问题,但张华峰并不想责怪孩子,他的观点很清晰地表达在“张一白”的台词中“没有坏孩子,只有犯过错的孩子”。他认为,展现孩子们的问题不是目的,因为孩子的过错其实都是家长造成的。在他看来,很多家长和孩子的关系处于“失语”状态,“6个大人对1个孩子”的社会现状让人们只是盲目地给子女施加压力,做父母的恨不得把所有的希望、未完成的心愿都放在孩子幼小的肩膀上,结果,无尽的压力造成孩子们的冷漠和性格的怪异,究其根源,错在教育方法。
《名校》可以称为是一个社会热点剧,作为创作者通过这个作品想表达些什么呢?
用张华峰的话说,《名校》一剧善良地提出了独生子女在教育方面的问题,也试图给出解决的方法。“问题”是通过剧中的孩子们表现的,“解决者”就是以张一白为代表的教育改革者。作为编剧,他有两个目的,一是想为当代的独生子女们辩护,虽然这些孩子身上的问题真的很多,但这并不是他们造成的,大人们不应该盲目责怪,要为他们想一条解决之道;二是想提醒作为家长的人们,应该更多地看到自身在教育方面的缺失和误区。家长们首先要学会自我解脱,不要把所有对未来的期望都压在孩子身上,因为这其实也是一种自私的表现。孩子们要学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爱和感恩,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更健康、更快乐地成长。 (张 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