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的成长,“顺风顺水”并非一定是好事。过度保护宝宝的方式是需要丢弃的,因为终究有那么一天,宝宝要由他人保护变为自我保护。国外妈妈们的“放手”教育值得我们借鉴。放手并非“棍棒底下出孝子”,也并非对宝宝不闻不问,而是要摈弃过度的保护和关爱。
放手1:相信孩子
陆陆快3岁了,妈妈决定教他刷牙,刷牙毕竟比漱口更卫生。挤点牙膏、顺着牙缝上下刷而不要横着刷,不要把水吞下肚子……聪明的陆陆学了两天就完全掌握了刷牙的要领。这几天他刷牙的热情高涨,早晚各一次,本来有点儿不放心的妈妈舒了一口气。
奶奶对不到3岁的孙子自己刷牙总是担心,陆陆会不会把牙膏和水吞到肚子里去呀?只要听到有动静,立刻去监督陆陆。不到一周,陆陆感觉不到独自操作的成就感,在一片叮咛声中罢工了。
专家分析:宝宝的自理能力和独立性不是在你的言语中培养出来的,而是在独立决定、独立操作、享受成就的过程中培养出来的。就像陆陆,已经掌握了刷牙的要领,而且儿童牙膏本身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奶奶不必一次又一次去干涉。过多的干涉只能让人感觉到不信任和挫折感。
放手2: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林林家隔壁是个美国家庭,两家的宝宝差不多大,所以总在一起玩。宝宝在一起总是一会儿哭一会儿笑的,这不林林仗着自己比人家大那么几个月,又动手打人了。林林爸爸看见了,忙不迭去劝架,人家美国爸爸却无动于衷,还一个劲儿劝林林爸“It's ok.It’s their business.Don't worry.”
被打了都不说,时间一长,林林爸爸也习惯了,宝宝的事情让他们自己解决好了。嘿,结果是,现在林林面对欺负他的大宝宝,有理有节,不卑不亢,从不依靠“告状”或“打小报告”解决问题。
专家分析: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问题,只要宝宝没有碰到危险,你完全可以放手让宝宝自己解决问题。不过请在他身边,随时准备给他一个微笑或拥抱。
放手3:舍得批评
妞妞刚上幼儿园,爷爷接她后两个人要坐三站路的公交车才能到家。这天是周五,车上特别挤。乘客们见妞妞年龄小,都主动让道好让她站在窗边比较空的位置上。边上一位阿姨的包不巧挡了妞妞看窗外的视线,她举起手狠狠把包挥到一边。看她是小孩子,阿姨虽然不悦但也没说什么,只是把包换了手。爷爷在一边看到了,却也没有说什么。
此时妞妞又有了新主意,她要爷爷给她喝刚买的饮料。结果汽车急刹车,好多果汁倒到那位阿姨的身上。爷爷和妞妞看了看依然没有说什么。这下阿姨火了,要求妞妞道歉。没想到爷爷此刻站了出来:“干什么啊?小孩子不当心呀,何必这么凶!”
专家分析:一般情况下,不提倡当众批评宝宝,因为要给宝宝保留一点儿自尊。可是一些特殊事件还需要当场解决,尤其是宝宝在待人接物上犯错误时。现场处理的好处很多:给对方一个及时的反应,不要激化矛盾;让宝宝意识到错误,并指导其改正错误;促使宝宝了解社会场所的交往规则。
放手4:“狠心”惩罚
明明最近忽然对爸爸的打火机非常感兴趣。你不许他玩,他就一个人躲在卫生间里玩。为了安全,妈妈狠狠地打了他的屁股,让他记住“火是不能玩的”。
专家分析:惩罚是教育宝宝的“最终手段”,不是不能用,而是别轻易用。面对宝宝实在过火的行为,借助惩罚手段让他记住教训是有效的。
(赵杰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