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龙宫村吴氏旧宅 晨报见习记者 李崇 秦颖
文物档案
名称:鹤山区鹤壁集乡龙宫村吴氏旧宅
建造时代:1905年
地理位置:鹤山区鹤壁集乡龙宫村
价值评定:1.坐北朝南,属于典型的北方多进四合院式建筑。2.是研究清光绪年间民用住宅的重要旧宅之一。
吴宅内的石雕刻字。
3月13日,天气晴朗,风和日丽,记者一行人来到了鹤山区鹤壁集乡龙宫村。沿着进村的道路一直向东,不一会儿,蓝天白云之下显得蔚为壮观的一片青砖碧瓦便映入眼帘,这便是本期“文物普查新发现”的主角——吴氏旧宅。
四院相连
吴氏旧宅总占地面积955平方米,现存建筑面积有544平方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乡绅吴守业宅第初建,此后吴宅又经吴守业祖孙三代16年建造,得以几度扩建、整修。到了民国二十年(1931年),吴宅经最后一次扩建后,规模达到鼎盛。
走到吴氏旧宅前,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门楣上“诗礼传家”四个大字,让人一看便仿佛置身于浓厚的诗学氛围之中。檐下和山墙内壁饰有童子驭乘麒麟抱鱼图、如意纹等阴刻石雕、砖雕图案。记者上前仔细一看,童子驭乘麒麟抱鱼图里那两个梳着小髻的童子嘴角微微上翘,眉目之间尽是得意之色。童子怀里抱着的那条大鱼,鳞片宛如铠甲,灵动可爱,惟妙惟肖,那鱼似要跳出来一样,雕工之细腻精致令人赞叹不已。
过了大门,走进院子,便看到一个由基座、壁身和檐顶组成的正方形的影壁。影壁宽2.28米,高3.10米,其中基座高0.74米,壁身高1.50米,檐顶高0.86米。影壁中心的砖雕上阳刻“鸿禧”二字,边缘还有石榴、连环、花卉等纹饰。转过影壁,眼前就是宽阔的院子了。
走进院子,没有了一道道门的阻隔,整个院子显得很空旷。站在院子里可以看到对称的左右厢房和北房。北房以前是第二进院的主室,室内曾有一个门通往后院,但现在门已经被堵死了,只能依稀看到当年门的轮廓。
门被堵了,记者就从侧门进入第三进院。第三进院过厅正门额枋之表阴刻“聚业堂”三字,门楣正中阴刻“谦受益”三字。据村里的老人讲,吴守业很注重孩子的教育和修养,这些刻字都是在勉励后人。
第三进院过厅正门的门楣东段阳刻行书唐代高骈诗《山亭夏日》:“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如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门楣西段阳刻行书唐代杨巨源诗《城东早春》:“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此时第三进院内仍栽有不少树木,可以想象原来院子的主人定是优雅之极。
从第三进院沿着一条小径往里走,就到了第四进院。
九门相照
听村里的老人吴长生说,吴氏旧宅讲究的是“九门相照”。以前院子里共有九道门,这九道门分布在院落的中轴线上,整个宅子被九道门连成一个整体。随着时代的变迁,当年的九道门现仅存六道,另外三道门已经被拆除,现存的这六道门中还有两道被人用石块、泥沙等物堵死。
漫步在吴氏旧宅之中,墙壁上、房檐上随处可见的木雕石刻让人赏心悦目。记者在第四进院的西厢房内见到了84岁的吴学凤老人,她是吴守业的曾孙媳妇,一直居住在吴氏旧宅之中。据吴学凤老人讲,以前窗户上、墙壁上都是花、兽等象征吉祥富贵的木雕石刻,可很多都在十年动乱中被破坏了。“除‘四旧’时,墙壁上的画很多都被划花了,窗花也被破坏了。”提起吴宅的现状,老人显得有些伤神,“几十年了,房子没什么变化,变化最大的就是人了。以前一大家子人住在一起,热热闹闹的,现在一分家,人也少了,没什么人留在家里,显得冷冷清清的!”
几经岁月变迁,吴氏旧宅的主体部分现在已经成了龙宫村村委会的办公地点。几年前重新整修过的旧宅给人感觉已焕然一新了,只是院子内的乒乓球台让人感觉与老宅的气氛不是那样协调。
在夕阳的余晖下,整座院子显得那么宁静、深沉,仿佛是一位沧桑的老者,正无言地诉说着曾经的辉煌。
(线索提供:辛胜利)
文
物
现
普
查
新
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