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淇河论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性骚扰是性别歧视的延伸
“水果门”事件,究竟有还是没有
现代版葫芦案何以连闯三关
荒谬的“经济越发达水越黑”
“恋爱诚信”经不起推敲
      
版面导航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 年 7 月 17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版葫芦案何以连闯三关

  □蒋和

  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人民法院在案件具体作案时间都不清楚的情况下,竟然判定徐文胜等三名男子在“2008年二三月份的一天下午”犯下了强奸罪。此外,在该案中,介绍卖淫的人构成“介绍卖淫罪”,嫖娼的人却构成“强奸罪”,起诉定性是“轮奸”,最低应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可被告却被判5年。(见7月15日《新京报》)

  这宗“葫芦案”的诸多糊涂之处,最终还要二审裁判为我们解惑。但案件所反映出的某些基层司法生态和司法制度变异却让人不无忧心。

  在中国的刑事诉讼制度规定下,一宗公安办下的“糊涂案”要想成为判决上的“葫芦案”,光在诉讼流程上就要经过提请批捕、移送起诉、审查起诉、提起公诉和法庭审理等环节。在这每一个环节里,精密化的制约程序都不难发现这案子当中的“糊涂”之处。

  比如,当公安侦查终结之后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检察机关在审查中如果发现了这许多“糊涂”,理应退回补充侦查不起诉。若公安机关两次补充侦查之后,案件事实仍然不清,证据仍然不足,检察机关则应作出“不起诉”的决定。即便检察机关也“糊涂”了,将这“糊涂”诉至了法庭,也还有法官的把关。

  会不会是检察官或法官没有发现案中的“糊涂”之处呢?最新报道说,东至县人民法院某负责人解释说,“二三月份的一天”这样的表示,“严格从法律来讲,是不恰当的。”但是,“因为公安局没有查清楚,就只能这样表述了。”问题恰恰就在于,为什么公安没查清楚,法院就只能这样表述?难道当地检察院和法院都得听公安的?司法机关的独立性又何在呢?

  如此尴尬的制度实践,实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司法流弊。长期以来,我国的刑事司法制度沿袭着从侦查到起诉到审判的流水作业模式,公安、检察与法院虽然机构独立、职能各异,但在一些地方,出于打击犯罪的“一致”目标,往往被要求统一步调,拧成合力。“公检法联合办案”或“公检法联席会议”等有违司法制约理念的司法运行方式仍然存在。这些年来,检、法两机关的独立性虽有所增强,但囿于某些根深蒂固的法外规则或潜规则,权力不受制约的情况依然存在。“葫芦案”的发生,或根在此处。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共鹤壁市委宣传部 大河网主办 鹤壁日报社承办 新闻热线:(0392)2189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