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纵 深
上一版3  4下一版  
暑期禁补令
禁补令禁而不止的背后
      
版面导航  
上一期  
      
下一篇4  
2009 年 7 月 29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暑期禁补令
三方眼中一纸空文

  

        

  核心提示

  禁补令催热校外补课市场,家长但求安心 

  记者日前随机走访了武汉地区的几家培训机构,在现场看到,由于正值学生暑假初期,前来咨询的家长络绎不绝,带着孩子一起过来试听报名的也不在少数,培训报名点的咨询电话响个不停,报名场面十分火暴。

  大部分培训机构都会打出名校、名师的招牌,摆出以往学员取得优异成绩的宣传板,强调其特色化的集中管理方式,通过散发传单、手机短信、户外广告、网页宣传等各种形式吸引着家长们的眼球。

  在中南路湖北文物大楼五楼的“巨人教育”培训机构,负责接待的梅小姐听说要报名,先历数了该培训机构成立15年来所取得的一系列成果,还告诉记者尽管每年暑期班一般都在7月初才开班,但为了抢占名额,一些培训过的学生家长都会提前一两个月预定名额。梅小姐最后还不断提醒记者:“现在第一期培训班已经报满了,第二期还剩几个名额,再不抓紧,说不定也报满了。”

  当被问及对于今年暑期三部委联合颁发的禁补令的看法时,不少家长表示不支持。孩子刚刚升入英格中学的叶女士对记者说:“从幼儿园给孩子报美术班、武术班、算术班,到孩子入学后报各类学科辅导班,几乎每年都没有间断过。孩子放暑假了,我们还要上班。孩子的学习自律性不高,把他一个人闷在家里,基本都把时间浪费在看电视或上网玩游戏中了。而且,现在考试压力这么大,学校不组织补课,给孩子报名参加社会上的暑期培训班,既可以督促孩子学习,我们也放心。”有学生家长表示,对暑期培训班不能光靠堵,应该堵、疏结合,组织适当形式的假期集体活动,能够帮助家长解决把孩子一个人留在家里不放心的问题。

  当被问及辅导效果时,家住汉口的陈女士显得有些无奈:“不管效果如何,补补总没有什么坏处。在孩子薄弱的科目上确实能看到一些进步,但是成绩中等的科目上没有看到多大起色。”

  此外,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培训机构负责人告诉记者,辅导班的很多老师都是公办学校的在职教师。华中科技大学附属中学的鲁周超校长指出,教育主管部门禁止公办学校补课的初衷值得肯定,但是不能忽略的是,现在社会上的培训机构如此之多,而其中一部分参与补课的是公办学校的教师,实质上是将补课从学校转移到了社会上,学生的负担并没有减轻。

  今年7月,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共同发出通知,要求禁止组织集体补课、有偿补课;要加强督导检查,对违规补课的行为要及时查处。

  然而,记者在近日采访中却发现,禁补令下,补课现象却愈演愈烈。难道,教育主管部门下达的“禁补令”真的成了一纸空文?为何补课之风越禁止越盛行?究竟怎么做才能狠刹假期补课之风,还孩子们一个真正快乐的假期?

  收入可观,利润丰厚,老师难拒,机构难抗

  在走访中,记者留意到,绝大部分培训班集中在七月中旬至八月中旬,时间最长可达30天,收费不菲。十堰市一家名为崇文的培训机构,高一课程10天培训4门科目(不含英语),每人收费800多元,如再增加英语科目的补习,还须再交200元。这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家住汉口的陈女士说,她平时也和女儿同学的家长有过些交流,说到补课问题时,都说自家小孩课外不补习,可实际上却发现一起补习的大多是同校的学生。她感慨说:“现在孩子读书真的是越来越辛苦,但是竞争这么激烈,你不补习就等于甘落人后。”

  培训市场的红火为培训机构和教师都带来了可观收入。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培训机构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许多名校老师都在培训机构教课赚外快,有的还与培训机构建立长期合作互利关系,学校禁补令的颁发也促使更多老师加入到社会培训机构的队伍之中。

  在湖北十堰市、黄冈市等一些地方,因为禁补令的颁发,除了初三和高三毕业班外,其他所有年级都已停止补课。但在利益驱动下,不少老师在自己家中开设小的辅导班,2人~6人一个班,点名让孩子参加,许多家长无奈地说,由于不好意思推却,只好花钱买人情。

  学校背负升学指标,应试教育谈何减负

  对于禁止暑假补课,许多学校显得十分委屈。不愿透露具体学校的李校长表示,教育部的禁补令禁住了学校却红火了社会培训班。由于家长还是很希望孩子能进行假期补课的,这个市场需求不会因为教育主管部门的几项规定就消失,而对于社会培训班,相关行政机构的管理却很难到位,结果是假期补课并没有消失,只是从校内转移到了校外,反而是收费更高、质量却得不到保证了。

  对于禁补令,大部分老师都认为“执行起来有相当的难度”。一位任教于黄冈某中学的黄老师说:“如果暑假不补课恐怕很难足额完成学习任务,开学后进度一定会赶,但是经过两个月的休息,把孩子一下子调整到学习状态也比较难。”另一位陈老师也说:“减负是好事,其实我们也想休息。可政府部门最终考核学校、考核老师的标准不还是学生的成绩么?”

  禁补令让不少地方学校很尴尬:一方面学校要肩负升学任务,而升学率直接和学校的各项评估以及招生挂钩,另一方面学校要积极实施教育部的各项措施,响应教育部的通知和号召。在学校与学校之间激烈的竞争局面下,往往成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十堰市某示范高中的卢校长说,教育部门的禁补令是在维护教育的公平,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在现有的教育体制和应试体制下,每个学校都在争相抢夺这块资源,哪个学校没有显著的升学成果,哪个学校就会被淘汰。提倡素质教育固然是好事,不过就现状来看许多方面还不成熟。

下一篇4  
 
 

中共鹤壁市委宣传部 大河网主办 鹤壁日报社承办 新闻热线:(0392)2189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