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晓哲
近日,一段视频引发热议,视频中,吉林扶余县被投诉欺骗投资商,副县长在协调会上对暗访人员“发飙、摔门”,县委办公室主任满身酒气。县委书记则称,所投诉问题发生在自己上任之前,跟自己没有关系。(3月31日红网)
四年前,有这么一个约定:吉林德卡集团投资建设县医院大楼,作为交换条件,扶余县政府决议将医院周边的部分土地开发权转让给德卡集团。如今,医院大楼已投入使用,而县委县政府对德卡集团的承诺迟迟不能兑现,卫生局和医院的家属楼却拔地而起。政府部门对建设合同单方背弃,却在协调会上做出了“发飙、粗口、摔门”的强硬姿态。如此出尔反尔,无不让人诧异。
在古代社会,官府出尔反尔的事例很多,其原因就在于人治环境下的官府意旨就是号令,很多时候办起事来要看父母官的心情;但如今,事实铁定,法令条条,扶余县领导也不可能不知个中详情。可以肯定地说,政府不兑现承诺就是领导们内心的真实意思。
这一事件之所以成为热点,还是源于前一段时间“摔门哥”副县长视频在网上的热传与跟帖。如果不是先行引起网络关注,以及“暗访者”的介入,公众很难相信这一事件能得到监督并予以处理。
处理“问题官员”,维护权益人权利,如果总是经由这种“暗访式”的曝光、偷拍式的举报,才能打掉个别官员的嚣张,没被“暗访”到的、“偷拍”到的,还会有多少?“偶然的曝光”发现问题,恰恰说明监督机制上还存在漏洞,也说明被监督者并不惧怕现行的监督机制。
一次“暗访”最多可以治住一个“摔门哥”,甚至究竟如何亦未可知,但是,当地的软环境办有多大精力,才可以天天暗访、事事暗访?这些问题很令人纠结。
人们呼唤多一些类似的“暗访”式的发现问题,用来自于上级的强力监督,为“摔门哥”、“咆哮哥”纠偏。但笔者更希望身为监督主体的每一公民,都能主动行使自己对公务人员的监督权,拿起自己的手机、相机、录音笔等,依法取证,积极向有关部门和媒体报料。只有这样,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摔门哥”、“咆哮哥”成长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