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带您逛市场
迎冬至享民俗
冬至养生正当时
版面导航      首页 2010.10.16以前报纸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1年12月2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迎冬至享民俗

 

  □晨报记者 张小娜

  阳气起 君道长

  据马金章介绍,冬至自古被赋予了许多意义。

  《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而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阳代表了正义的力量,象征社会由乱而治,因此,冬至是一个吉日,应该庆祝。

  从自然科学上来说,从冬至之日起,我国即进入了数九寒天。即从冬至开始,进入“数九”,以后每九天为一个单位,谓之“九”,过了九个“九”,刚好八十一天,即为“出九”,那时就春暖花开了。

  民间广为流传的冬至“九九消寒歌”,俗称“九九歌”,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冬至到来年春分之间的气候、物候变化,同时,也表述了农事活动的规律。

  广泛流传的“九九消寒歌”说:“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看杨柳,七九河冻开,八九燕子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今年12月22日是冬至,冬至是我国传统的节气。在古代,冬至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关于我国北方冬至的民风民俗,记者采访了我市民俗专家马金章。

  马金章表示,冬至原来是一个自然节气,在中国传统的五行理论中,这天是阴转阳的关键时期,被赋予特殊的社会意义,成为一个重要的节日。

  古代,人们在这一天会放假休息,团圆庆祝。但随着时代发展,现在冬至的节日气氛逐渐淡化,吃饺子的习俗被保留下来。

  安身静体 百官绝事

  马金章告诉记者,冬至在我国古代是一个较大的节日。

  《晋书》上记载,“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清代顾禄的《清嘉录》中尚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当时过冬至百官是要放假的。

  《周易》曰:“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汉书礼仪》:“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从这三处记载中,可以看出,冬至日,朝廷上下放假休息,君不听政,民间歇市,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学生放假,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祭拜祖先。

  唐代诗人杜甫在诗歌《冬至》中写道:“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这是杜甫晚年的诗,写他离开长安后流落他乡,“年年至日常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每年冬至独自在外,不能和家人团聚,诗人的愁苦思绪跃然纸上。

  “天边风俗自相亲”一句,更是说明唐代已有以冬至为节的风俗,只是别人都和自家人欢聚一堂,而诗人旅居外地,自感零落。

  白居易在诗歌《邯郸冬至思家》中,也表达了冬至无法与家人团聚的遗憾,“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吃饺子 “安耳朵”

  说到现在冬至的民俗,马金章认为,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时代的变迁、社会经济的日益繁荣,冬至的节日气息渐行渐远,逐渐被春节取代。如今,冬至比较明显的风俗就是吃饺子。

  民间吃饺子的风俗,相传起源于医圣张仲景。

  据传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告老还乡时,正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蔽体,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于是,他便让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的药材放在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的形状,再放到锅里煮熟,做成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被冻伤的耳朵痊愈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形成“捏冻耳朵”的习俗。后世的人们称之为“饺子,甚至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会冻人。现在,民间仍流行冬至吃饺子,不会冻耳朵的说法。

  马金章表示,冬至在古代被赋予的重要社会意义,虽然随着社会发展淡化了,但冬至的各种习俗在民间还是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这充分表现了人们祈求生活富足的心愿。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所有内容为鹤壁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