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电视文摘
上一版3  4下一版  
风波再起
国难当头
雪上加霜
      
版面导航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 年 5 月 13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百家讲坛·一代词宗李清照》系列之五
国难当头

  赵明诚和李清照的结合属于志同道合,他们的爱情建立在共同趣味、共同爱好和彼此信任的基础上。尽管他们的感情发生了一些问题,但并不足以使他们的婚姻产生裂痕。

  ■铁蹄南下国遭变

  宋代官制规定,任地方官三年期满就要调换。三年后,赵明诚改任淄州知州,在此期间,赵明诚关心政务之余,最主要的精力和目光还是投放在淄州境内的文物、金石和字画上。

  淄州境内有个邢家村,村民邢有嘉家藏了一套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手书的佛教经典著作《楞严经》,十分珍贵。赵明诚得到这幅字画后,骑马狂奔回家,能让他如此兴奋,有两个原因:第一,白居易是唐代数一数二的大诗人,也是宋代文人士大夫非常景仰的一位士人。第二,好的东西总是希望和亲近的人一起分享,从而获得快乐。赵明诚也许会在某一段时间里被那些年轻貌美的歌妓吸引,但真正能够了解他内心世界、与他分享高品位快乐的,永远只有李清照。

  李清照和赵明诚之间的感情裂痕慢慢弥合了,但是他们怎么也想不到,此时的北宋王朝却面临着灭顶之灾。公元1127年,位于宋朝北部的金国长驱直入,攻占北宋都城汴京,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俘获,押往金国为奴,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康王赵构即位,史称宋高宗,南宋建国。

  与此同时,山东也陷入了了战火,总有一些战败的散兵游勇来到淄州作乱。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里写道:“闻金人犯京师。四顾茫然,盈箱溢箧,且恋恋,且怅怅,知其必不为己物矣。”意思是金人已经攻破了京师,我心里茫然没有依托,满屋子堆放的金石字画该放到哪里去呢?

  ■青州故居救家藏

  宋高宗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3月,赵明诚的母亲郭氏在江宁去世。为官之人父母去世后要守丁忧,即官职被免,前去奔丧。李清照和赵明诚通盘考虑,此次到江宁为母奔丧的同时,也要将收藏的文物运出去。

  李清照并没有随丈夫赵明诚南下江宁,她还有更重要的任务,那就是青州还有一大批文物。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里写道:“青州故第,尚锁书册什物,用屋十馀间,期明年春再具舟载之。”李清照独自回到青州,整理好这些文物,等到第二年开春的时候再用船运到江宁。

  然而,即便李清照计划得再周详,青州的文物也没能保住。这年年底,处在动荡时局中的青州突然发生兵变,青州郡守被叛军所杀,李清照苦心收藏的文物“凡所谓十馀屋者,已皆为煨烬矣”,全都化为了灰烬。

  李清照没能挽救所有的文物,但她还是拼命抢出了一些非常珍稀的字帖。赵明诚在《蔡襄〈赵氏神妙帖〉跋》中记载,《神妙帖》是当初自己在东京花20万买下的,兵变发生之后,青州家中所有的物品荡然无存,只有老妻独自携带着这幅字画逃了出来。

  ■虽处忧患志不屈

  历经劫难,李清照终于赶到江宁与丈夫赵明诚团聚,而此时,刚刚成立的南宋政权急于用人,赵明诚受命担任江宁知府。在这短短的两三年时间里,李清照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第一,国都被攻破;第二,国家灭亡;第三,青州的文物全部被毁;第四,自己与丈夫永远地离开了家乡。颠沛流离的生活,对李清照这样一个敏感的诗人、文学家来讲,是非常痛苦的。

  宋代周辉在笔记杂史《清波杂志》中记载:“顷见易安族人言:‘明诚在建康日,易安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得句,必邀其夫赓和,明诚每苦之也。’”意思是李清照在江宁的时候很不愉快,每次下大雪的时候,就戴上斗笠,披上蓑衣,到城楼上远望作诗,还要赵明诚一起来唱和,赵明诚为此很是苦恼。

  如果说家变国仇带给赵明诚的是无奈与困惑的话,对极富才情的李清照来说则是痛苦与煎熬。李清照词《临江仙》写道:“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表达了李清照不平则鸣的心境,春天、花灯、晶莹的雪在李清照眼里本来都是美好、激发她情思的事物,现在全都变成了国破家亡的标志。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共鹤壁市委宣传部 大河网主办 鹤壁日报社承办 新闻热线:(0392)2189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