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鲁迅作品成鸡肋?
荥阳之举疑是
一场慈善秀
是“全民慈善”
还是向全民“索捐”?
荥阳之举不失为
一次有益尝试
鲁迅作品为何减?
权力慈善?
      
版面导航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 年 8 月 14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是“全民慈善”
还是向全民“索捐”?


  河南省荥阳市开展全民慈善活动,打造“慈善城市”,组建了以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四大班子领导任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在全市设立1000多个慈善组织,推举出5000多个慈善大使,并出台设立募捐箱、“慈善饭桌”等措施。

  开展慈善活动,打造慈善城市,当然无可厚非。然而政府权力高调介入,行政措施强行推进,开展“全民”行动,其实就是用“搞运动”的方式来搞慈善,只怕会事与愿违,好心办错事,好心反误事──事实上,荥阳的所谓“全民慈善”,到头来必会演变为“全民摊派”。所谓“捐款”,乃是一声令下,哪个又敢不“捐”?更有甚者连“捐”的形式也懒得再做,干脆在工资中一扣了之。

  慈善的根基在人心和精神。慈善本来有其自身的内涵或曰规律,本来是人们的一种精神追求,是一种主动、自由、愉悦的利他行为。而运动式的“全民慈善”恰恰背离了慈善的本义。我们曾扼腕于一些求助者向慈善人士索要捐助的行为。面对一次次的“索捐”,助人为乐内在的自觉和自由已被抽离,异化成不堪其负的精神、经济的双重压力。“索捐”不仅让慈善人士为难,而且给慈善蒙上了阴影,伤害了慈善文化的生态。曾有论者称,社会上太多的苦难故事,一个个都习惯性地指向社会爱心,寄望通过社会“奉献爱心”化解苦难。层出不穷的苦难出现,就有着层出不穷的“爱心呼唤”,社会爱心正遭遇着苦难的过度开发。荥阳的“全民慈善”,显然也是对爱心的过度开发。而且因为“全民慈善”其实是将“索捐”当成了“政府行为”,将“索捐”的对象由慈善人士扩大至“全民”,因此产生的负面效应就更让人担心。

  即使真的是好事,也应量力而行,不能因此就不顾群众承受能力,不顾客观条件,以慈善为名,行强掏群众腰包之实——领导“美容”,群众“埋单”。依我看,不搞全民慈善活动,实事求是地倡导善事义举,给慈善一个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生态,也许离慈善城市反倒要近些。

  据《河南商报》报道我省荥阳市近日发布红头文件,要求在全市开展全民慈善活动,并出台10项措施,包括设立1000多个慈善组织,推举5000多名慈善大使,在全市设募捐箱、“慈善饭桌”等,要将荥阳打造成“慈善城市”。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共鹤壁市委宣传部 大河网主办 鹤壁日报社承办 新闻热线:(0392)2189926